第56次《报告》解读: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新征程

2025年07月24日19:19
字体:[ ]

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我国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大模型在重点行业落地部署,提升各行业智能化水平。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刘郁林表示,《报告》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在从“互联网+”的广泛连接阶段,向着“人工智能+”的创新引领阶段持续迈进。“互联网+”构建了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积累了宝贵的数字场景和数据资源;“人工智能+”则赋予产业智能内核,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五年来,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丰富,推动越来越多用户共享数字发展成果,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是“互联网+”筑牢数字根基,奠定数字经济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升级,基础资源持续丰富。截至6月,国家顶级域名“.CN”数量已达2085万个,连续十一年保持全球第一,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筑牢底层根基。

二是“互联网+”助推产业升级,实数融合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互联网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我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在制造业领域,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4.1%。在服务业领域,沉浸式文旅、低空配送、即时零售等数字化场景不断涌现,助力数字消费规模平稳增长。

三是“互联网+”推动数字普惠,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十四五”期间,我国网民规模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数字鸿沟加速弥合。截至6月,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较“十四五”初期提升9.3个百分点。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69.2%,较“十四五”初期提升13.3个百分点。老龄群体互联网使用率达52.0%,较“十四五”初期提升8.7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正从“互联网+”向“人工智能+”加速跃迁。这一进程既是主动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一是“人工智能+”制造,加速实现智能化、高端化。人工智能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全流程深度赋能,推动生产效率实现质的跃升,为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引擎。

二是“人工智能+”服务,不断塑造新业态、新场景。我国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不断涌现,广泛覆盖办公协同、教育普惠、工业设计、内容创作等场景,有力提升智能产品市场的服务效能。

三是“人工智能+”消费,持续培育新引擎、新热点。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已超百款,最近半年,在线上购买过智能产品的用户占网购用户的45.0%。“人工智能+”培育消费新引擎,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展望“十五五”,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二者将接续推动创新、引领发展,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做出更大贡献。

联系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政策与国际合作所   

郝丽阳  

010-59116603  15201326863  

haoliyang@cnnic.cn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