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05月14日11:05
字体:[ ]

2012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一年,移动网络从3G向4G升级,移动设备用户数超越台式电脑数,移动应用数量成倍增长,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PC端在移动端的延伸,它具有自身特性,需了解用户特点进行独立研究;另一方面移动网民的付费意识尚低,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尚不清楚。基于这一背景,CNNIC发布了《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网民角度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展开调查。
  手机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网民依赖度加大,应用深度加深
  随着智能手机性能提升及移动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网民开始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74.5%。其中,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3.3亿,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达79.0%,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商业潜力巨大。
从网民行为来看,我国手机网民对手机上网依赖性较大,充满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根据调查,手机网民平均每天累计手机上网时长124分钟,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22.0%。
从应用层面来看,我国手机应用逐渐从碎片化的阅读、通讯等相对简单的应用向粘度较大、时长较长的视频、商务类应用发展,成为网民购物、社交、娱乐、媒体的综合性平台,呈现出较大经济效益。
  手机网民广告接受度较低,产品付费意愿不高,盈利模式有待发掘
  移动互联网巨大的用户市场预示着移动互联网巨大的商业潜力,但就目前而言,移动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
从广告营销来看,移动互联网广告尚未找到真正合适移动端的方式。一方面在于手机广告覆盖效果有限,手机屏幕限制和碎片化使用降低了手机网民对广告的关注度,只有4.5%的用户主动点击过广告;一方面在于手机网民对手机广告的接受度较低,其中近五成明确表示反感。APP内广告虽然相比其他手机广告接触度更高,但却面临用户卸载危险。
从增值服务来看,我国手机网民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付费意愿较低。84.6%的手机网民在过去半年内没有为任何手机网络产品付过费,且付费服务还大都集中在游戏和小说上,比例为63.7%和30.3%,主要在于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还处于用户抢夺阶段,对于付费形式和内容设计较少,难以激发用户付费的积极性,加之同质性内容较多,可替代性强,手机网民可选择范围较大,直接降低了付费意愿。
  手机各类应用竞争激烈,形成多元入口特点,平台化趋势明显
  移动端呈现多元化的入口特点,竞争激烈。随着智能手机普及,App发展,越来越多手机网民开始习惯于直接点击手机桌面图标的方式来使用网络服务,传统浏览器为主的入口形式开始逐渐向各个App分散,各应用都具有成为入口的可能性。因此,各大移动互联网企业均纷纷投入入口抢夺之中,竞争相比PC端更为激烈,如手机地图、手机搜索、微信、浏览器等应用均已聚集大量用户,具有移动互联网入口潜力。
在抢夺入口的同时,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参与搭建自己的应用平台,平台化趋势明显。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更多用户,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丰富用户体验,以形成较高的用户粘性;一方面有利于将用户所需的各类应用和信息整合和推送,实现盈利。如手机地图,聚合了地理位置、社交网站、生活信息查询等各类服务,逐渐从去单一的查询工具升级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手机微信,聚合社交、O2O、资讯等多应用,开放公众平台和API接口,从早期的聊天工具向多功能型应用平台发展。

请点击下载报告:统计报告全文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